摘要: 福州杉行公會,原位于福州市臺江區復池路復初庵邊,是福州木幫行業同業公會。原為民產,民國九年(1920年)改為公會會所,原位于木幫會館武圣廟內的會所遷至此處。內原有一石碑,記載民國十年(1921年)十月十日公會成立歷史和出資木業行號與人員姓名。2014年8月太平汀州拆遷時建筑被拆,石碑2014年8月17日由福州老建筑群人士募款就近搬運至復初庵。[閱讀全文]
摘要: 李雨亭故居,原位于臺江區蒼霞洲福泉巷38號,是清資政大夫李雨亭的住所。該建筑始建于1840-1850年代。曾被稱為“蒼霞第一老宅”。2000年蒼霞“棚屋區”改造,福州市文物部門在當年6月底對進行專項文物調查,在“拉網式摸底調查”中發現包括福泉巷38號在內的一大批文物,并“有效地保護”。此后福泉巷38號計劃采取異地重建的方式保護,但無果,已事實上消失。[閱讀全文]
摘要: 浦浦厝,又稱上街過透林宅,位于閩侯縣上街鎮上街社區過透,是閩侯縣不可移動文物登記點。閩侯傳統民居建筑,規模宏大,總體保存較好、構件精美,富有歷史、藝術價值。浦浦厝柱礎(小飛刀 攝 2019年8月)浦浦厝軒廊卷棚(小飛刀 攝 2019年8月)浦浦厝花窗(小飛刀 攝 2019年8月)浦浦厝前廊(小飛刀 攝 2019年8月)浦浦厝雀替(小飛刀 攝 2019年8月)浦浦厝大門和門旁掛的閩侯縣不可移動文物點木牌(小飛刀 攝 2019年8月)[閱讀全文]
摘要: 齊寶厝,位于閩侯縣上街鎮上街社區。建于清道光年間,木雕精致,許多人物木雕躲過了破四舊文革,主人重新配制了木刻對聯和關公像,精心設計了廳堂上的燈光,宛如小小的民間博物館。閩侯傳統民居建筑,規模宏大,總體保存較好、構件精美,富有歷史、藝術價值。俯瞰齊寶厝(小飛刀 攝 2019年8月)齊寶厝屋脊灰塑裝飾1(小飛刀 攝 2019年8月)齊寶厝屋脊灰塑裝飾2(小飛刀 攝 2019年8月)齊寶厝屋脊灰塑裝飾3(小飛刀 攝 2019年8月)齊寶厝廳堂(小飛刀 攝 2019年8月)齊寶厝廳堂梁架木雕(小飛刀 攝 2019年8月)齊寶厝的精致木雕1(小飛刀 攝 2019年8月)齊寶厝的精致木雕2(小飛刀 攝 2019年8月)齊寶厝的精致木雕3(小飛刀 攝 2019年8月)齊寶厝的精致木雕4(小飛刀 攝 2019年8月)齊寶厝的精致木雕5(小飛刀 攝 2019年8月)齊寶厝截水墻(小飛刀 攝&a[閱讀全文]
摘要: 在三坊七巷中宮巷的對面,立著一塊夯土結構的石門樓,門樓上方有一塊石匾,上鐫陰刻鎏金的“泔液境”三字?!般镆壕场痹诿鞔笆菍懽觥案室悍弧钡?,宋代的《三山志》中有“甘液坊,地名方井”的記載,在明代的《八閩通志》也記載“甘液坊,地名方井,北通文儒坊巷”。到了清代,隨著人口的增多與城廓的擴大,甘液坊變成了“泔液境”、“泔液鋪”,我們在清代林楓的《榕城考古略》可以看到“即今后街宮巷(對面),俗名豐井營,井在巷口泔液境內”的記載。至于“甘液”什么時候變成“泔液”,又為什么變為“泔液”,史無記載,也無據可考,我倒是在“泔液境”內找到了一口“甘液井”。 泔液境門樓為清代所建 泔液境 甘液井位于南后街一處私宅內,我[閱讀全文]
摘要: 建國路120號,位于連江縣鳳城鎮建國路120號,為明代建筑。[閱讀全文]
摘要: 建國路114號,位于連江縣鳳城鎮建國路114號,明代建筑,保存尚好。[閱讀全文]
摘要: 建國路105號,位于連江縣鳳城鎮建國路105號,前進明代,后進清代,保存尚好。[閱讀全文]
摘要: 建國路98號,位于連江縣鳳城鎮建國路98號,前進為明代建筑。[閱讀全文]
摘要: 建國路93號對面民居,位于連江縣鳳城鎮建國路93號對面,是明代建筑。[閱讀全文]
摘要: 建國路93號,位于連江縣鳳城鎮建國路93號,是明代建筑。[閱讀全文]
摘要: 建國路89號,位于連江縣鳳城鎮建國路89號,為明代建筑,有四個門簪,保存較好。[閱讀全文]
摘要: 建國路81號民居,位于連江縣鳳城鎮建國路81號,為明代建筑。[閱讀全文]
摘要: 建國路90號民居,位于連江縣鳳城鎮建國路90號,兩落均為明代建筑,主廳尚存。[閱讀全文]
摘要: 建國路77號,位于連江縣鳳城鎮建國路77號,為清代建筑,主體尚存。[閱讀全文]
摘要: 下林前路林氏祖廳,位于連江縣鳳城鎮下林前路,為明代建筑。[閱讀全文]
摘要: 下林前路林氏宗祠,位于連江縣鳳城鎮下林前路,為宗祠建筑,建于明代。[閱讀全文]
摘要: 青年路90號,位于連江縣鳳城鎮青年路90號。該建筑可能建于明代,門樓朝西,門前有小八字墻。正座三間,前后廳做假倒水,右次間因改造被破壞。[閱讀全文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