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廠街
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馬廠街是倉山區對湖街道的一條街巷,長約450米,寬度最窄的不足3米。 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嘉靖四十二年(西元1563)名將戚繼光圍剿日本人時,在今上藤路、大嶺頂及對湖路設營房、馬房、馬廠等,這些地方因此被稱為營房里、馬房里、馬廠街等,沿用至今。
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清末鴉片戰爭失敗,福州被迫成為通商口岸,允許洋人“租地建屋”;但由于本地居民的抵制,洋人不得不定居在當時還很荒涼的倉山一帶。洋人在倉山修建洋行、工廠、領事館、教堂、學校、跑馬場(現公園路1號市體育中心)等,加上一些依附洋人的買辦也在倉山買地建房,逐漸發展成西洋人居留區,并在馬廠街附近與上渡老街區接壤。 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新文化運動以后,風氣逐漸轉向崇洋媚外,洋房為士紳官府所接受。約民國十七年(公元1928年)前后,馬廠街及其支路康山里一帶被開發商統一改造,建成花園式里弄住宅多座,并按照傳統別墅方式進行命名,銷售給一些相對富裕的中小商人和新派人士。 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文革期間馬廠街曾改名文革二支路,1979年恢復原名。 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馬廠街是福州近代保存較好的房地產開發項目,建筑從平面功能到外部造型都呈現比較一致的特征,是研究福州近代房地產和建筑業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。保留至今的有: 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馬廠街4號 拓廬 (原馬廠街30號)
馬廠街8號 碩園 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馬廠街11號 忠廬 (又作“中廬”,原馬廠街28號)
馬廠街12號 鼎廬 (原馬廠街33號) 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馬廠街14號 永安里(原馬廠街34號)
馬廠街17號 建園
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馬廠街22號 宜園 (原馬廠街36號)
馬廠街23號 亦廬 (原馬廠街24號)
已不存的有: 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馬廠街2號 意園(原康山里2號,1980年代拆除建意園新村) 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菊園 (原馬廠街7號)
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馬廠街33號 夢松居 (又作“蔓松居”,原馬廠街20號) 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馬廠街53號 (名稱不詳)
桂園 (原馬廠街22號) 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松園 (原馬廠街23號)
省廬(在忠廬旁邊,原馬廠街29號) 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以廬 (原馬廠街31號)
翁園
雪廬 (原馬廠前8) 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尚園 (原馬廠后1號) 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馬廠街中段小巷康山里另有四處花園洋房,為:
康山里1號 愛廬 (又作“愛園”,原號碼未變)
康山里5號 可園 (原康山里4號)
康山里12號 以園 (原康山里29號)
康山里13號 夢園
已不存的有: 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蔓園 (原康山里30號)
來源:福州老建筑百科(fzcuo.com)
附件列表
詞條內容僅供參考,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
(尤其在法律、醫學等領域),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。
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,請 編輯
上一篇 天祥洋行 下一篇 樂群路閩海關稅務司公所